大乘廣五藴論(唐)地婆訶羅 小説txt下載 第一時間更新

時間:2017-09-08 22:39 /武俠修真 / 編輯:蘇傑
新書推薦,《大乘廣五藴論》是(唐)地婆訶羅所編寫的歷史、軍事、人文社科類型的小説,本小説的主角謂於,所依,內容主要講述:云何貪。謂於五取藴。染蔼耽著為型。謂此纏縛。...

大乘廣五藴論

需用時間:約23分鐘讀完

更新時間:2020-07-04 07:03

作品歸屬:男頻

《大乘廣五藴論》在線閲讀

《大乘廣五藴論》章節

云何貪。謂於五取藴。染耽著為。謂此纏縛。回三界。生苦為業。由蔼痢故。生五取藴。

云何嗔。謂於羣生。損害為。住不安隱。及惡行所依為業。不安隱者。謂損害他。自住苦故。

云何慢。慢有七種。謂慢。過慢。過過慢。我慢。增上慢。卑慢。慢。云何慢。謂於劣計己勝。或於等計己等。如是心高舉為。云何過慢。謂於等計己勝。或於勝計己等。如是心高舉為。云何過過慢。謂於勝計己勝。如是心高舉為。云何我慢。謂於五取藴。隨計為我。或為我所。如是心高舉為。云何增上慢。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。謂我已得。如是心高舉為。增上殊勝所證法者。謂諸聖果。及三地。三缽底等。於彼未得。謂我已得。而自矜倨。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。計己少分下劣。如是心高舉為。云何慢。謂實無德。計己有德。如是心高舉為。下生敬重所依為業。謂於尊者。及有德者。而起倨慠。不生崇重。

云何無明。謂於業果諦。無智為。此有二種。一者俱生。二者分別。又界貪嗔。及以無明。為三不善。謂貪不善。嗔不善。痴不善。此復俱生。不俱生。分別所起。俱生者。謂讽首等。不俱生者。謂貪相應等。分別者。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。疑煩惱所依為業。

云何見。見有五種。謂薩迦耶見。邊執見。見。見取。戒取。云何薩迦耶見。謂於五取藴。隨執為我。或為我所。染慧為。薩謂敗義。迦耶謂和積聚義。即於此中。見一見常。異藴有我藴。為我所等。何故復如是説。謂薩者破常想。迦耶破一想。無常積集。是中無我及我所故。染慧者。謂煩惱俱。一切見品所依為業。

云何邊執見。謂薩迦耶見增上故。即於所取。或執為常。或執為斷。染慧為。常邊者。謂執我自在。為遍常等。斷邊者。謂執有作者丈夫等彼已不復生。如瓶既破更無盛用。障中出離為業。

云何見。謂謗因果。或謗作用。或善事。染慧為。謗因者。因謂業煩惱有五支。煩惱有三種。謂無明取。業有二種謂行及有。有者。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。如世尊説。阿難。若業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。如是等。此謗名為謗因。謗果者。果有七支。謂識名六處觸受生老。此謗為謗果。或復謗無善行惡行。名為謗因。謗無善行惡行果報。名為謗果。謗無此世他世。無。無化生眾生。此謗為謗作用。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。種子任持作用。結生相續作用等。謗無世間阿羅漢等。為善事。斷善為業。不善堅固所依為業。又生不善。不生善為業。

云何見取。謂於三見。及所依藴。隨計為最為上為勝為極。染慧為。三見者。謂薩迦耶。邊執。見。所依藴者。即彼諸見所依之藴。業如見説。

云何戒取。謂於戒。及所依藴。隨計為清淨為解脱。為出離。染慧為。戒者。謂以惡見為先。離七種惡。者。謂牛。及自拔髮。執三支杖僧佉定慧等。此非解脱之因。又計大自在或計世主。及入火等。此非生天之因。如是等。彼計為因。所依藴者。謂即戒所依之藴。清淨者。謂即説此無間方。以為清淨。解脱者。謂即以此解脱。煩惱出離者。謂即以此出離生。是如此義。能與無果唐勞疲苦所依為業。無果唐勞者。謂此不能獲出苦義。

云何疑。謂於諦等。為有為無。猶預為。不生善法。所依為業。諸煩惱中。三見及疑。唯分別起。餘通俱生。及分別起。

云何忿。謂依現不饒益事。心憤為。能與惡。執持鞭杖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恨。謂忿為先。結怨不捨為。能與不忍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覆。謂於過失。隱藏為謂藏隱罪故。他正誨時。不能發。是痴之分。能與追悔。不安隱住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惱。謂發惡言。陵犯為。忿恨為先。心起損害。惡言者。謂切害獷。能與憂苦。不安隱住。所依為業。又能發生非福為業。起惡名稱為業。

云何嫉。謂於他盛事。心妒為。為名利故。於他盛事。不堪忍耐。妒忌心生。自住憂苦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慳。謂施相違。心吝為。謂於財等。生吝惜故。不能惠施。如是為慳。心遍執著利養眾。是貪之分。與無厭足。所依為業。無厭足者。由慳吝故。非所用物。猶恆積聚。

云何誑。謂矯妄於他詐現不實功德為。是貪之分。能與命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諂。謂矯設方。隱己過惡。心曲為。謂於名利。有所計著。是貪痴分。障正誨為業。復由有罪。不自如實發歸懺。不任授。

云何憍。謂於盛事。染著倨傲。能盡為。盛事者。謂有漏盛事。染著倨傲者。謂於染。悦豫矜恃。是貪之分。能盡者。謂此能盡諸善故。

云何害。謂於眾生。損惱為。是嗔之分。損惱者。謂加鞭杖等。即此所依為業。

云何為慚。謂所作罪。不自恥為。一切煩惱。及隨煩惱。助伴為業。

云何無愧。謂所作罪。不他為。業如無慚説。

云何昏沉。謂心不調暢。無所堪任。矇昧為。是痴之分。與一切煩惱。及隨煩惱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掉舉。謂隨憶念喜樂等事。心不靜為。應知憶念先所遊戲歡笑等事。心不靜。是貪之分。障奢他為業。

云何不信。謂信所治。於業果等。不正信順。心不清淨為。能與懈怠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懈怠。謂精所治。於諸善品。心不勇。能障勤修眾善為業。

云何放逸。謂依貪嗔痴懈怠故。於諸煩惱。心不防護。於諸善品。不能修習為。不善增。善法退失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失念。謂染污念。於諸善法。不能明記為。染污念者。謂煩惱俱。於善不明記者。謂於正授。不能憶持義能與散所依為業。

云何散。謂貪嗔痴分。令心心法流散為。能障離為業。

云何不正知。謂煩惱相應慧。能起不正語意行為。違犯律行所依為業。謂於去來等。不正觀察故。而不能知應作不應作。致犯律儀。

云何惡作。謂心悔為。謂惡所作故名惡作。此惡作非即悔。由先惡所作。起追悔故。此即以果從因為目。故名惡作。譬如六觸處説為先業。此有二位。謂善不善。於二位中。復各有二。若善位中。先不作善。起悔心。彼因是善。悔亦是善。若先作惡。起悔心。彼因不善。悔即是善。若不善位。先不作惡。起悔心。彼因不善。悔亦不善。若先作善。起悔心。彼因是善。悔是不善。

云何眠。謂不自在轉。昧略為。不自在者。謂令心等不自在轉。是痴之分。又此自不自在故。令心心法極成昧略。此善不善。及無記。能與過失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尋。謂思慧差別。意言尋。令心相分別為。意言者。謂是意識。是中或依思。或依慧而起。分別相者。謂尋車乘等之相。樂觸苦觸等所依為業。

云何伺。謂思慧差別。意言伺察。令心相分別為相者。謂於瓶等。分別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。

云何心不相應行。謂依心等。分位假立。謂此與彼不可施設。異不異。此復云何。謂得。無想定。滅盡定。無想天。命。眾同分。生。老。住。無常。名。句。文。異生。如是等。

云何得。謂若獲。若成就。此復三種。謂種子成就。自在成就。現起成就。如其所應。

云何無想定。謂離遍淨染未離上染。以出離想作意為先所有不恆行心心法滅為

云何滅盡定。謂已離無所有處染。從第一有更起勝。暫止息想作意為先。所有不恆行。及恆行一分。心心法滅為不恆行。謂六轉識。恆行。謂攝藏識。及染污意。是中六轉識品。及染污意滅。皆滅盡定。

云何無想天。謂無想定所得之果。生彼天已。所有不恆行。心心法滅為

云何命。謂於眾同分。先業所引住時分限為

云何眾同分。謂諸羣生各各自類相似為

云何生。謂於眾同分。所有諸行。本無今有為

云何老。謂彼諸行相續。猖嵌

云何住。謂彼諸行相續。隨轉為

云何無常。謂彼諸行相續。謝滅為

云何名。謂於諸法自。增語為。如説眼等。

云何句。謂於諸法差別增語為。如説諸行無常等。

云何文。謂即諸字。此能表了故。亦名顯。謂名句所依。顯了義故。亦名字。謂無異轉故。者。謂詮自及以差別。顯謂顯了。

云何異生。謂於聖法。不得為

云何識藴。謂於所緣。了別為。亦名心。能採集故。亦名意。意所攝故。若最勝心。即阿賴耶識。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。又此行相不可分別。谴初一類相續轉故。又由此識從滅盡定。無想定。無想天起者。了別境界轉識。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。數數間斷還復生起。又令生流轉回還故。阿賴耶識者。謂能攝藏一切種子。又能攝藏我慢相故。又復緣為境界故。又此亦名阿陀那識。執持故。最勝意者。謂緣藏識為境之識。恆與我痴。我見。我慢。我相應。谴初一類相續隨轉。除阿羅漢聖。滅定現在位。如是六轉識。及染污意。阿賴耶識。此八名識藴。

(2 / 3)
大乘廣五藴論

大乘廣五藴論

作者:(唐)地婆訶羅 類型:武俠修真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